中心利用数字化、智能化颜色测量技术助力破解新疆若羌“黄口料”致色之谜
近日,我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杨明星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利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智能化颜色测量系统,成功揭示了新疆若羌和田玉“黄口料”的致色机理。

和田玉“黄口料”因其独特的黄绿色泽备受市场青睐,但其致色原因长期缺乏科学定论,导致其在鉴定、分级与价值评估中存在模糊地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实现对玉石颜色精准、客观的数字化解读,而传统依赖人眼和经验的主观判断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科学鉴定的需求。
面对这一行业痛点,我中心经过数年技术攻关,将高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在上万个样本数据的支撑下,成功训练出一套“珠宝玉石颜色智能分级系统”。该系统能够无损、快速、精准地获取珠宝玉石的色调、彩度等关键颜色参数,将主观的颜色感知转化为客观的数字模型。此项核心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为本次致色机理的突破性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武器。

在研究过程中,我中心利用该套系统对新疆若羌“黄口料”的颜色进行了精确的定量化测试与拟合计算。同时,配套使用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技术,对样本进行了精确的成分测定。多技术手段的协同应用,最终助力合作团队精准锁定致色关键因子:研究证实,“黄口料”的黄绿色调主要受铁离子影响,其中Fe³⁺是直接决定其黄色调的核心元素,并首次建立了其色调与Fe₂O₃含量的定量关系模型。

本次对“黄口料”致色机制的成功破解,不仅深化了对“黄口料”致色机制的科学认知,更重要的是,为中心后续开展“黄口料”的鉴定、分级、评价及产地溯源等一系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